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智慧高速公路?
2018年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交办规划函〔2018〕 265号),划定了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以及广东九个智慧公路试点地区,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互联网+”路网综合服务及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等重点方向开展先行先试,由此拉开了我国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近五年来,我国各省市的智慧高速公路试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启动,通过“理论探索,科研攻关,先行先试”等举措,在顶层设计、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示范路段建设、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就。
2021年全国建成通车智慧高速路段已达6条,并出现了京雄高速河北段 、 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 、 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 、 沪宁高速、成宜高速等各具特色的智慧高速试点项目。
但是“体验感不强”,已成为了行业内一个不敢说出来的痛,甚至有出行者向笔者反映,当他开车在智慧高速上行驶时,没有感觉到与普通高速公路有什么不同。
如果在智慧高速上安装了无数先进设备、绑定了无数高大上的新概念和新理念、投入了巨额人力物力财力,各类用户仍然对其无感,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将无疑面临巨大的压力!
用户面向智慧高速的需求有哪些?
通过以上需求分析,发现各类用户对高速公路是否“智慧”并不关心,而真正关心的是智慧高速能否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理想化的智慧高速公路有多复杂?
在我国,目前智慧高速的内涵和外延都处在不断的演化中,至今在工业界和学术界都未形成统一的权威定义,大都是基于自身视角对其给出了功能性约束。
以下是笔者所在团队对智慧高速的定义,并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上。
智慧高速公路系统(以下简称“智慧高速”)是一种面向高速公路运营与管理的智慧化物理信息系统,具备高精度的交通信息感知能力、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强大的端边云计算能力和自主的决策和运行管理及控制能力。
智慧高速采用先进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运行状态全息感知,基于车联网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充分支持实时交通信息发布、主动交通管理、 伴随式信息服务、路侧辅助的单车智能与协同驾驶等高级别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充分实现人-车-路的高效协同、从而保障高速公路的运行与管理更加安全、高效、环保,且让出行者具有更加舒适、便捷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