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首页 新闻 解决方案 行业分析 前沿技术 品牌企业 招标信息 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交通 > 项目案例

“亮剑”埃塞俄比亚,智能交通进入“中国时刻”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2-09-22 12:12:51

2021年12月29日,距离元旦还有两天,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陈效文在历经了12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了距离中国8000公里之外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



陈效文在亚的斯亚贝巴机场


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此时的陈效文难掩心中的激动。


因为相比两天后的跨年,他将要在这里完成一次更宏伟的技术“跨越”——依托海信的智能交通的技术与经验,打造出一套符合埃塞俄比亚国情的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用两年的时间帮助亚的斯亚贝巴政府实现中国大约20年的交通现代化跨越。


这是海信在海外的首个智能交通集成项目,更是海信智能交通出海从0到1的关键跨越。


陈效文见证了这一刻。作为一名伴随海信深耕智能交通领域20年的“老将”,他亲身经历着中国智能交通领域从被国际巨头把持到国产品牌替代,再到中国技术出海的全过程。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十年磨一剑」。在智能交通领域,陈效文非常清楚,海信从「铸剑」到「磨剑」,再到今天的「亮剑」埃塞俄比亚,足足走了二十余年。


铸剑


二十多年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规模与科技水平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于「智能交通」的理解,不说一窍不通,那也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只能面向国际社会寻找答案。


1995年,国家交通部参加了日本横滨举办的第二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参会。在大会现场,国家交通部第一次接触到了诸多应用于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强烈地感受到国际社会对「智能交通」的热情与信心,笃定:这就是交通的未来,中国也要搞!



国家交通部参加第二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


在交通领域,中国开始“大开国门”,不断向国际接轨,引进了诸多高端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与品牌服务商如泰克、西门子等。但,由于国情不同,国际巨头的技术方案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本土市场,面临着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建设成果无法满足中国本土需求等现实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亟待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智能交通发展之路。1998年,交通部时任总工程师凤懋润作为代表,赶赴韩国汉城参加第五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一边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交通的建设情况,一边继续在国际范围内寻求答案。



凤懋润总工程师参加第五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


同年,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成立,向智能交通发力。这也是海信面向B2B产业转型的一个标志事件。


见证了中国智能交通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无奈,起步之初,海信便选择了一条与国际巨头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不再一昧地“学习”国外的产品设计,而是根据中国的道路交通特点和交通难点不断梳理交通管控场景,从信号机一点一点地做起,逐步积累本土项目经验以提升技术能力,再慢慢地与国际巨头进行抗衡。


自此,本土品牌与国际巨头开始了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角逐,本土路径与国际模式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反复验证与较量着。


2005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迎来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


如今回看,这或许也是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一个重要拐点——在此次招标中,海信信号机经过多轮测试得分最高,以领先国外大企业20分的绝对优势拿下该项目,开始在国内市场实现国产品牌替代化。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海信也圆满完成了此次交通保障项目,并在行业内成功打响了品牌名声,又先后承接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军运会以及2021年西安全运会等重大盛会的交通保障任务,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


同年,科技部牵头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相关部门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为中国智能交通打开了新局面,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加速,整个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信稳稳地抓住了这个机遇。时至今日,海信已经连续10年在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业绩第一,常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占有率更是高达70%,服务超过169个城市,晋升成为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的领军企业。



每每回顾这一段历程,陈效文总是感慨不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海信智能交通用二十余年的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与创新应用铸造了一柄锋利的「品牌之剑」。


事实上,中国也是如此。


从一开始面向国际社会寻求答案到现如今奔赴海外,为埃塞俄比亚提供技术方案,从凤懋润到陈效文,来自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品牌、工程师们正在用自己二十余年铸成的「剑」演绎着一场「攻守之势异也」的逆袭大戏。


而也正是这二十余年的沉淀与积累,给予了陈效文莫大的信心,足以支撑起他独自一人先行来到这一个陌生的异国城市,带队完成这次空前的技术跨越。


现在谈起这个项目的建设情况,陈效文总会坚定地说道:“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完成这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我的信心来自于我的经历,在过去的20年里(我)先后负责过15个大型智能交通项目,拥有丰富的智能交通项目管理经验。同时,我的信心更来自于我背后的海信集团。”


如今,在国内的项目招标中,已经很少看到国际巨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海信、格力、美的、百度、阿里、腾讯等一众国产品牌的角逐。特别是在这一次的埃塞俄比亚项目招标中,竞标者就全是中国企业,没有一家欧美厂商。


中国的智能交通正不断地向海外开拓,拉开一个剑指全球市场的时代。


磨剑


诚然,国内厂商出海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国产品牌出海如果只想着完全依赖更先进的技术能力来实现高维向低维的赋能,那么很容易就会重蹈二十多年前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覆辙,带来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陈效文在抵达亚的斯亚贝巴之后,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埃塞俄比亚是整个非洲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民众的个体自尊心非常强,在文化风俗上与国内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就反馈到了公交车的设计上——比如,在国内,为了防止乘客误触,警笛一类的按键一般都会放置在司机的驾驶舱,只有在遇到偷盗、抢劫等紧急情况才由司机按下,联动派出所进行处理。但,在埃塞俄比亚,这一类的按键都会被要求放置在乘客区,由乘客来自主控制,像女性乘客遇到性骚扰这种事情就能及时地按下警笛进行权益维护。


因此,若想要剑指海外市场,中国智能交通的这柄“利剑”还得好好打磨一番,才能更精确地解决海外地区的本土交通问题。“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因地制宜。”在这个问题上,陈效文清楚,海信内部也同样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项目的投标与建设过程中,海信就一直在对自家的技术能力和品牌服务进行适配和调整。


而“剑”具体要怎么磨?从海信的技术出海历程来看,一家中国企业若要真正走出国门,征服海外市场,需要的不仅仅只是领先的技术能力,想来能从根本上帮助品牌「磨剑」的「磨刀石」谓之有三。


其一,全球化的布局。


对于中国品牌而言,越到出海的时刻,越需要全球化布局的支持。陈效文仍记得,如果在投标过程中,没有山东高速集团驻埃塞俄比亚的合作伙伴与海信印度分公司的同事的帮助,他们很难拿下这个项目。


由于疫情等原因,在投标过程中,海信团队根本无法去到当地进行实地调研,更不能了解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现状。所以,当得知招标项目的设计方案出自印度公司时,他们迅速找到并对接上了印度分公司的同事寻求帮忙。



最终,通过同事一张一张从印度传回的公交车照片,海信的项目团队在比对国外的公交车情况之后,才得以对整个设计方案建立起初步的认识。也正是在这种全球多地协同的推动下,海信的项目团队最终一点一点地摸透了亚的斯亚贝巴的公交车、站点、场站和指挥中心后台系统的状况,量身定制了投标方案,最终才打动了亚的斯亚贝巴政府。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在技术出海的过程中愈发注重品牌意识的建立,突显自有品牌能力。而这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技术加速出海的一个重要基础,海信就是以此次埃塞俄比亚项目为标杆,继续向南非、西非地区开拓智能交通业务。


其二,规模化的实践。


在市场上,规模化的实践所带来的项目经验与行业积累,是一家企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所看重的,除了技术能力之外,其次就是项目能力,或者说两者同等重要。


“我们在投标时提供了南宁BRT、成都BRT、宜昌BRT等在内的总计7个智慧公交成功案例佐证业绩水平。最终我们的评分也是技术、业绩双第一,成功中标了该项目。”陈效文的同事王永磊认为,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在智能交通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恰是海信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海信承建的南宁BRT站台


而实际上,无论是技术分还是业绩分,这些都是亚的斯亚贝巴政府用来评判一家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准。尽管这是海信智能交通的第一个海外项目,但是海信在国内积累的大量项目经验就已经证明了它是一家成熟的中国企业。


事实证明,亚的斯亚贝巴政府并没有错看中国的企业。以较为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建设为例,海信就展示出了成熟的品牌能力。


源于基础国情不同,埃塞俄比亚公交车的设备选型与国内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站内的查询机、乘务员的手持POS机等,他们的要求一定得是按键式的,而国内早已全面替换成了触摸屏式的。这也就导致了有些设备在国内已经无法找到相应的供应商。


但,作为投标方,就必须得想办法帮客户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海信迅速组织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设备选型,先后咨询了100多家供应商,最终在5个月的投标期内建立起了一条完全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供应链。


其三,人性化的视角。


什么是人性化的视角?简单来说就是能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如果说领先的技术能力是折服海外客户的一个基础要素,那么人性化的视角或许便是打动客户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陈效文始终记得,海信所提倡的智慧城市,是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有“温度”’感知的城市,是对每一个体都有利的城市。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工程师的他,首先就得是一个能传递温度,感知温度的人。


因此,在抵达亚的斯亚贝巴后,陈效文和他的团队总会在工作间隙之余深入街头去探查公交车、站点、场站等实际情况。甚至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的交通需求,他还会和当地人一起搭乘公交车上下班,深度体验当地的公共交通,来感知交通情况。



亚的斯亚贝巴民众等公交车情况


“在埃塞,我一边看到实际的交通状况一边在心中想方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陈效文说道。如今,他对当地公交车情况如数家珍,哪里没有无人售票设备,哪个车站没有指示站牌,8公里的路程乘车需要将近1个小时才能抵达等等这些情况,他都记在心里,反馈给国内团队,一起想办法项目实施调整方案予以解决。


在他和国内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信的智能交通技术正在以一种独特的人文视角为埃塞俄比亚改善着公共交通现状,传递着中国品牌的独特温度。


亮剑


2022年3月14日,在陈效文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三个月后,当地市政府举行了签约仪式,海信与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智能交通改善项目中标方出席并正式签约。



亚的斯亚贝巴市市长阿达内克·阿贝贝在签字仪式上表示,本次签署的协议将成为“运输业的根本转变”。自此,海信智能交通正式「亮剑」埃塞俄比亚,并为接下来的两年内,助力亚的斯亚贝巴市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公交管理新模式,切实改善当地民众的公交体验。


陈效文预期,在海信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后,亚的斯亚贝巴市民通过手机、电子站牌就能及时了解车辆到站信息,将极大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社会运营效率。同时,驾驶员的行为也能被全程监控,如出现疲劳驾驶,车辆自动实时报警,当地的公交管理也将实现从经验管理到信息化科学管理转变。


这一次改善,对于当地而言,大约相当于中国30年的现代化交通跨越。而这一切,都得依托当前国内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来实现。“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真的能填平时间的差距。”作为工程师,陈效文的心中也始终燃着对技术的信仰之火。


而技术,带给海信、带给中国的价值也同样惊艳——正是依托技术的成功出海,国际市场才能真正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崛起,感知到这个国家背后「大国工匠」的魅力。


所谓「大国工匠」,不是只能输出「劳动力」,同样也能输出「技术力」。我国面向海外市场,经历过劳动力出海、原材料出海、产品出海,直至技术出海,又是一次全新的跨越与开始。


对于这一点,海信或许更有体会。此前,海信就曾以分包商的身份参与过多次海外项目建设,但这样的情况,很难让外界真正看到一家企业自有的技术、服务以及品牌形象,直到埃塞俄比亚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项目成功中标,海信智能交通才是真正地完成了一次品牌「出海」,全面展示出大国工匠的风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链接

 

  栏目导航

企业动态

行业应用

项目案例

解决方案

市场报告

资料下载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在线订阅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亿聚力智慧交通网 www.citnet.cn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45号-1

Copyright © 2007-2022 , All Rights Reserve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