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首页 新闻 解决方案 行业分析 前沿技术 品牌企业 招标信息 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新交通 赋智能 助强国 ——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交通峰会开启智慧交通头脑风暴

来源: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 2021-05-25 09:55:02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智能交通发展如何,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局面与发展机遇?

5月19日下午,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交通峰会在天津举行。峰会以“新交通 赋智能 助强国”为主题,邀请了智能交通行业领军智库、政府部门、院士专家、企业高层,就人工智能、数据赋能、智慧港口、智能网联汽车、自动化码头、智慧轨交等主题进行前沿成果分享,开启跨领域信息碰撞的头脑风暴,为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智慧交通面临四大挑战

建设交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那么,交通强国强在何处,会有怎样的特征?招商公路网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官杨建国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交通强国强的本质是交通运输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会呈现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是出行即服务的总体交通形态。

其中,一体化指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融合,是现代运输体系综合含义。智能化体现为无论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将实现全面智能;绿色化则要求资源、能源和生态实现更加绿色;体现人民满意交通则是人文化的特征。

“目前,智慧交通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挑战。”杨建国介绍,“第一,国家机制没有形成,现在在智慧公路方面仍然是发改委负责自动驾驶、工信部负责智能网联汽车、交通运输部负责车路协同系统,到底将来技术路线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没有统筹。第二,行业共识没有达成,谁来建?怎么建?商业模式是什么?到现在仍然是探索阶段。第三,CPS(信息物理系统,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下一代智能系统)研究仍然不成熟,没有建立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为一体化的框架体系结构。第四,治理规则仍不具备,相关研究不够透彻。”

杨建国认为,可以从智慧交通融合基础设施、CPS智能化、服务层面新形势,设施、装备和模式的智能化等方面抓住机遇。

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部级协调机制,在统筹交通运输、公安、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与智慧交通相关的部门开展政策、总体框架和标准规范研究的同时,形成包括阶段目标、技术框架、运行机制、建设标准在内的智慧交通阶段性基本共识,推动数据市场化,并实时出台产业发展管理政策,有效推广发展,共同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智慧港口建设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智慧化码头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细分领域多,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生命周期长,建设成本较高。如何加速港口现代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

对此,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原巡视员解曼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智慧港口建设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应用为前提,在提高港口盈利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技术、业务、物流产业创新,港口金融创新与应用,加强在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创新,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问题,提高持续创新能力。”解曼莹说。

当前,我国在全球十大港口中占据七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港口大国,全国主要港口正大力推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在新发展阶段下,港口行业服务国家战略路径有哪些呢?

“港口行业要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统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丁莉表示,港口行业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既要完善物流及相关基础设施,也要加强自身品牌和服务能力建设,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十四五”期间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撑。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枢纽港引领作用,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完善港口布局,提升我国物流枢纽服务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世界一流港口。

丁莉认为,港口要在高标准建设绿色、平安、智慧、效率港口同时,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重点梳理并取消货物进出口环节中不合理收费环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短板、调结构,特别在港航服务标准化运输结构等方面加快形成港口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坚持创新引领,既要重视宏观层面,在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发展路径等方面加强创新,也要鼓励和激发基层职工的劳动实践创新。

在智慧港口建设的具体探索举措上,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健表示,在公司承接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自动化码头项目、多个在建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后,振华重工计划成立专班,从装卸工艺层面攻关外集卡与之混行带来的安全难题,尝试在设备运行和调度设备上引入柔性交互理念,探索岸桥远程操作台和场桥远程操作台统一配置和使用,加快模块化IGV、AGV的研发,在可配置化水平运输设备调度及管理系统五个领域做进一步研究。

以加快模块化IGV、AGV的研发为例,振华重工将深度考量集装箱码头各种工艺场景使用要求,将装卸工艺要求与车辆底盘设计经验相融合,通过整合配套性资源,进一步降低水平运输设备采购和使用成本。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落地有待时日

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需要从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法规完善、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测试,提高它的测试效率,降低成本,保障测试的有效性,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带领团队做了近30年传统车辆测试的长安大学副校长赵祥模表示,国际上普遍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只有经过严密测试才能进入商用。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有五个方面问题,分别为:缺少科学系统多维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理论体系,测试场景数据库还不够完善、场景数据结构与自动重构技术亟待突破,柔性测试工具链和自适应加速测试技术不完善,封闭测试场景构建方法和场地测试技术以及核心测试装备有待突破,没有完善的系统级或者整车级测试评价标准体系。“从这五个方面问题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真正落地还需要时日。”

记者了解到,为攻克上述难关,长安大学已开展有关工作,具体包括在国内建设了首个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建设全国高校唯一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构建方法研究和部署工作,研发一些测试工具和测试移动平台,开放国内外首套智能驾驶室内测试平台,开展网联环境下群体控制测试,开展广泛深入国际合作等。

该校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场建成了一个全制度测试场景,构建了37个测试场景,场内6种网络并存,多模式车联网异构网络完全覆盖到位。其中,6种网络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无缝衔接进行融合,能实现全试验场大概10厘米以内高精度定位。

融合创新引领轨道交通新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瞄准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实现信息网、能源网与交通网三网融合。在融合创新指引下,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信息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与轨道交通融合创新。

“从技术层面上讲,探索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是打造新型交通体系有效途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蒋先国表示,目前,信息化技术与轨道交通融合创新分为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架构建立、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智能牵引供电系统、智能车站四个方面。

“新材料与轨道交通融合是提升系统技术装备现代化组成重要途径,从牵引供电系统看,新材料的运用为解决轻量化、超高速、降低电能损耗、自动过分项、再生电能利用提供了可能。”蒋先国介绍,运用复合材料,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研发的接触网复合材料腕臂定位装置,实现了腕臂机械结构与电力结构一体化、轻量化,提高了腕臂结构耐疲劳耐腐蚀性能;应用高强高导线材,目前有的单位研发的多元稀土铜合金接触线实现了强度与电导率正相关,为构建400公里速度下适应大张力大电流接触网提供了必要条件;应用电力电子器件,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列车无感知、带电功能项,达到每小时400公里。

按照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新能源技术与轨道交通融合,成为提升轨道交通绿色运营水平面临de 重大课题。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材料性价比不断提升,数字孪生技术、基于三网融合的网络化供电,智能接触网在融合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蒋先国表示,孪生技术形象说就是构建一个“猴王”,用“假猴王”虚拟控制演绎“真猴王”,基于电气、信息、能源三网融合网络供电,可以有效解决供电孤岛、车网信息隔离,新能源就地消纳屏障,实现功率可传递,实现设备配置变革,实现列车精准协同供电。而智能接触网则是利用分布式光纤检测监测技术,实现对于接触网机械、电器参数实时检测,在线监测接触网的实时工况,实现接触网络智能化。

 

相关链接

 

  栏目导航

新闻聚焦

专题报道

市场动态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在线订阅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亿聚力智慧交通网 www.citnet.cn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45号-1

Copyright © 2007-2022 , All Rights Reserve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