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首页 新闻 解决方案 行业分析 前沿技术 品牌企业 招标信息 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站在风口上的无人配送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发布时间: 2020-03-30 13:11:47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人配送这一概念再次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无人配送作为快递物流行业科技前沿领域,被视为解决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日,无人配送初创企业新石器公司完成一笔A+轮融资,融资规模近2亿元人民币,稍早些时候,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获得总计4.6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同一天,同为自动驾驶公司的驭势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可以说,无人配送领域掀起了一波新的融资高潮。
不可否认的是,无人配送相关企业已经进入发展红利期,而再次受到重视的无人配送或将成为快递物流行业下一风口。

一 末端配送需求催生无人配送产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商的爆发带来了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对物流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末端配送的问题已经成为物流环节的瓶颈。
末端配送首先存在效率天花板,因为订单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非常分散,即使快递员满负荷工作,每天送达的快件也是有限的。
其次,在传统末端配送方式上,占主导地位的电瓶车始终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配送车辆游走在灰色地带,给道路交通和居民区安全管理都带来困难。
此外,成本问题也不容小觑。快递员人工成本约占整个配送作业成本的30%以上,快递员工资的上涨,对快递公司基层网络的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威胁。
更重要的是,快递业已呈现用工难的现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0年1月14日发布的 《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中,快递员排在第13位,此次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个事实。
因为这次突然爆发的疫情,让末端配送的诸多问题更快地暴露出来。数十家公司的无人配送车辆在快递员无法上岗的特殊情况下集体亮相,给了市场集中了解无人配送的机会,让无人配送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二 无人配送助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应用
今年2月,由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指出,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框架基本成型,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在当前产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战略》的出台无疑释放出智能汽车发展步伐加快的强烈信号,将整体提振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对于大部分还处在测试研发阶段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技术要快递迭代,享受政策带来的利好,那么就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快速应用的场景。在可选择的维度下,轻量级低速非乘用车最好的应用场景就是无人配送。
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成本考虑,目前自动驾驶基本可以支撑无人配送的应用。无人配送车最重要的三部分是线控底盘、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拿成本最高的激光雷达来说,目前中国已经实现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量产,激光雷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在无人配送这一领域,自动驾驶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条件。

三 无人配送拥有完整产业链与丰富落地场景
国内无人配送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三类公司:
1 产业链上游是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包括线控底盘供应商如新石器、智能者、北理中云智车、易咖智车、酷黑科技等,芯片商如华为、地平线等,以及感知器件、高精度图等企业,比亚迪、奇瑞等主机厂也开始进入这一阵营;
2 产业链中游是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商,既有行深智能、白犀牛、驭势科技、智行者这样的初创企业,也不乏百度、京东、菜鸟这样的行业巨头;
3 产业链下游是服务商,如阿里、亚马逊、京东、美团等电商企业,以及顺丰、三通一达这样的物流企业,其中,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背景的公司也会涉足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
在应用场景上,受限于无人车感知环节以及法律管理层面,目前大多数无人配送车辆是在封闭园区行驶。百度Apollo最近向参与疫情支援的合作伙伴推出的免费低速自动驾驶套件也特别强调了应用场景:非公开市政道路和半开放场景路网。
据悉,京东、美团、白犀牛的测试车辆最高可以20-3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公开道路行驶,行深智能“超影”系列在2019年底完成了400公里开放道路的连续无故障运行。
疫情防控期间,快递员人力短缺、“无接触式”配送产生了大量末端配送的需求,而道路车辆和行人骤减也给无人配送车辆的出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疫情期间不少企业的无人配送车表现亮眼。
京东将大规模运用无人车配送的计划提前实施,落地在医院这一场景,虽然第一目标是缓解配送人力紧张以及部分替代快递小哥,但却意外培养了一个新场景下的用户习惯,扩大了无人配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苏宁物流推出苏宁无人配送小biu机器人,采用 “快递员配送+机器人进小区送货”的合作模式,打通疫情下小区配送最后100米。
顺丰无人机,载着3.3公斤的医疗防疫物资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无人机首次配送。
美团升级“无接触配送”,开始在北京顺义区多个社区使用无人配送车为居民送菜。
但是,疫情终将过去,当社会生产秩序和生活恢复正常后,这些无人配送车能否在后疫情时期仍然大放异彩呢?
正因如此,无人配送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工业物流,也被很多企业看好,甚至认为工业物流车在商业化的征途上会比快递和外卖小车走得更快。
原因在于工业物流车可以始终在封闭园区行驶,对功能安全、设计冗余要求相对较低,而快递和外卖的无人小车不可避免要在公开道路上行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制造业中,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只多不少,因此工业物流的市场规模绝不会在电商物流之下。
深圳一清创新已经在华为和富士康的深圳工厂里部署了50多辆车来运送电子元器件。
驭势科技在某头部车企的工厂里投放了几十辆无人物流小车帮助运送原材料,两个月后,该工厂一条生产线上的班组人员从24人减少到14人。
丰富的落地场景和庞大的未来市场规模让无人配送相关企业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根据目前各企业披露的信息,国内无人配送车辆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目前行业各公司试运营的无人配送小车加起来大约有500辆。
2020年,行深智能“超影”系列计划小批量生产1000台,新石器过去两年已累计生产并交付了225台无人车,今年的目标是1000台。京东、智行者等也均部署超过百余台车辆进行测试验证,部分企业已经拿到商业订单。
总而言之,借助国内丰富的落地场景,无人配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大公司与初创公司之间合作都将更加密切,市场参与者角色分工也将更加明确,无人配送将大有可为。

四 无人配送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
无人配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一些挑战:法律层面仍不甚明晰,交通管理难度大,处在监管的灰色地带;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产品和测试环节也相对空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支持不足;感知层面仍是薄弱环节,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突破。
总之,无人配送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各方把握时机、协同促进。建议政府在现有交通工具管理办法外,为无人配送车辆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并推进适用的政策法规落地,合理引导和规范无人车的使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力量,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准入制度,形成行业共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术落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满足一定的安全条件下,鼓励企业先行先试,共同培育壮大行业。
无人配送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酝酿着万亿级别的市场,能否真正在风口处扶摇直上,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栏目导航

新闻聚焦

专题报道

市场动态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在线订阅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亿聚力智慧交通网 www.citnet.cn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45号-1

Copyright © 2007-2022 , All Rights Reserve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